提起烧烤,相信大部分人第一反应都会想到新晋网红城市——山东淄博。在今年春天,这座城市凭借着烧烤火出了圈,一跃成为网红城市顶流,全国各地都有大批游客专门赶到淄博,就为了吃上一顿烧烤。甚至还有网友开玩笑说,上一次淄博这么热闹还是在齐国的时候。
不过您知道吗,淄博虽然是新晋网红,可烧烤并不是,人家早在几千年前就是当红美食了!那么,淄博和烧烤之间都有哪些故事呢?
烧烤“灵魂三件套” 齐桓公掌握俩
(资料图片)
话说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的时候,山东淄博市的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名列其中。要知道,这个评选被誉为考古界的奥斯卡!
那为什么临淄赵家徐姚遗址能胜出呢?根据考古人员的发现,这个遗址处于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度阶段,保存完整、遗物丰富,别说在华北地区了,咱就是说,放在全国,那都说得上是非常重大的考古发现,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组织和人类生存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估计有人看到这儿该问了:你说了这么多,这和淄博烧烤有什么关系?还真有。因为在这个遗址中,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红烧土的火塘,功能类似于今天的灶,还有大量被烧烤过的鸡骨和鹿骨。
这说明什么?说明早在距今一万三千多年前,淄博人就已经开始享受烧烤的美味了!怪不得现在人家也这么会吃呢!这就叫传承!
淄博的烧烤发扬光大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如今的“灵魂三件套——小饼烤炉加蘸料”,其中有两个都和齐桓公有关系。
咱先说蘸料,其实在远古时代,人们还没有调味的概念,每天做饭要么水煮要么火烤,烹饪方法简单粗暴,吃进嘴里尝到的都是食物原本的味道,毕竟能有口吃的填饱肚子就不错了,谁还管它什么味啊?一直到了齐桓公时期,这个情况才得到了改变。
为什么?因为大名鼎鼎的齐桓公在事业上是个颇有作为的政治家,而在生活方面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贪婪好色、贪图享乐之徒。他不仅有收集美女的癖好,而且还对美食情有独钟,说他是一位春秋时期的“美的鉴赏家”都不过分。因此,他也非常宠信一个叫做易牙的大臣,不为别的,就因为易牙做得一手好菜。
据说易牙有一项天赋,他的味觉非常灵敏。不管是什么食物,只要他尝一口就能分辨出食材的优良好坏。所以虽然年纪轻轻,但很快就成了当地闻名的“老饕”。
易牙不光“会吃”,还总琢磨着怎么能更好吃,他不满足于简单的烹饪方式,而是整天琢磨着怎么才能改进食物口味。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尝试,他终于创造了自己的“调味秘诀”,那就是:用盐、梅子酱、甜米酒、蜂蜜等食物进行精心调配,小心地控制火候和水的比例,就这样——中国最原始的蘸料诞生了!
顺带一提,从这之后,人们才开始把“饭”和“菜”分离,中国的美食水平突飞猛进。
说完蘸料咱再说说“葱和小饼”,如今山东盛产大葱其实也有齐桓公的功劳。
根据历史记载,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和管仲带兵讨伐北边的游牧民族,正是这次远征,让齐桓公发现了两样北方民族拿来当粮食的食物,什么呢?当时它们叫做“戎菽”和“冬葱”,其实就是现在的大豆和大葱。齐桓公把这两种作物带回了齐国,命令百姓广泛种植,这才有了我们如今吃到的葱。
那么,淄博烧烤最不能少的小饼,又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饼是面食,面食是麦子做的,这咱都知道。那我再告诉您一个冷知识:“齐国”的“齐”字其实有着麦穗齐整的含义,根据历史学家们考证,中国早在五千多年前就从两河流域引进了小麦,而齐国这块地就是中国最早种植小麦的地区之一。怎么样?三样神器俱全,这还不吃等什么呢?
对了,这里面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齐桓公本人就是烧烤的忠实粉丝。
在《战国策·魏策二》里曾经有这样一段记载:说齐桓公有一天夜里饿得睡不着,就把易牙喊来,让他给自己做一顿美食。很快,易牙端上了一桌香气四溢的烧烤,齐桓公撸完串,这才心满意足地睡觉去了。看来淄博人对烧烤的热爱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了。
不过看着全国各地赶往淄博的人山人海,有人说了,淄博烧烤就算历史悠久,但也不一定非要去淄博吃吧?哪个城市没有烧烤啊?这话也没错,其实不光是淄博,在几千年前烧烤就已经俘获了全国各地吃货们的心。
烤肉花样多 还会引祸端?
吃烧烤这件事,古人绝对是专业的,而且烧烤版图很早就扩张到了全国。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发明出了三种烧烤技法:分别是“燔”“炮”和“炙”。“燔”意思是直接把肉切成块状或者片状,放在火上烤,吃法类似于咱们今天的烤肉。 “炮”意思是把食物先用草或者湿泥包裹起来,再放在火上烤,做法类似于叫花鸡。而“炙”则是“贯串而置于火上”,可以算是最早的“烤串”了。
在《诗经》里有这么几句: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有兔斯首,燔之炮之。说的就是在一场宴会上,为了招待客人,主人做了一道烧烤版的“一兔三吃”。
在春秋战国时期,爱吃烧烤的名人可不止齐桓公一个。
《孟子》中就记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曾子和公孙丑都是孟子的学生,曾子的父亲爱吃一种叫做羊枣的果子,因此曾子就不再吃羊枣。公孙丑就问孟子说,老师您觉得是烤肉更好吃,还是羊枣更好吃?著名烤肉爱好者孟子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烤肉更好吃啊。公孙丑接着又问,既然烤肉更好吃,那曾子的父亲肯定也爱吃烤肉,为什么曾子只是不吃羊枣,却依然吃烤肉呢?孟子回答他说,烤肉可是人人都爱吃的,但羊枣只有曾子的父亲爱吃,为了表达孝顺,当然是专门回避只有父亲爱吃的羊枣了。
这个故事虽然意在表达孝顺父母的道理,但也不难看出,在当时烧烤已经是颇受欢迎的国民美食了,甚至连孟子也觉得,哪会有人不爱吃烧烤啊!
而且这时候烧烤已经出现了地方特点,中原地区都迷上了吃烤肉,而楚国却流行起了烤鱼。
比如在曾侯乙墓出土过一个青铜炉盘,它分为上下两层,刚出土的时候盘子上还有鱼骨,盘底还有烟火熏烤的痕迹,毫无疑问,这就是曾侯乙用来吃烤鱼的烤盘。能让大臣们专门为国君准备烤炉做随葬品,不用问,曾侯乙生前肯定对烤鱼爱得深沉。
在人人爱吃烧烤的时代,烧烤做得好很有可能会升职加薪,就像易牙一样格外受国君青睐,但也很有可能招来别人的羡慕嫉妒恨。
根据《韩非子》里的记载,有一天,晋文公重耳突然想吃烧烤,炊事官赶紧磨刀穿肉、起火烧炉,很快就给晋文公准备了一桌香喷喷的烧烤。晋文公吃得正开心,突然发现烤肉上有一根头发,瞬间没了胃口,立刻下令要把准备烧烤的炊事官治罪。
炊事官也不为自己辩驳,立刻跪下认错说:“臣今天犯下了三宗大罪:第一,把刀磨得无比锋利,能轻轻松松切开肉块,却切不动这根头发。第二,串肉串的时候,我眼里只看得见肉,却看不见这根头发。第三,烤炉的火生得太旺,把肉都烤得外熟里嫩,偏偏没有烧掉这根头发。”
晋文公也不傻,一听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肯定是有人在烤肉做好之后私底下动了手脚!他把所有接触过这盘烧烤的人审问了一圈才知道,原来是一名宫人和炊事官有私人矛盾,想要借着这个机会陷害,便偷偷往烤肉里放了头发。
人人好这口 工具大升级
到了汉代,人们的烧烤技术简直是炉火纯青,“烧烤版图”几乎已经扩张到了全国,这可不是我瞎说,咱们有证据。
汉代对于烧烤风俗的记载主要体现在画像石上,比如江苏徐州出土的画像石上,有人在案板上切肉,旁边有人在炉子上烤肉,只见他左手拿着肉串,右手拿着扇子扇火,两人旁边还挂着不少等着炙烤的肉类。
山东诸城前两台村发现的一个庖厨画像石就更有趣了,画面上一共四个人,一个人正拿着肉串往竹签上串,一个人在方形的炉盘前烤肉,炉子上正放着五支肉串,烤肉的人一手翻动肉串,一手拿着小扇子扇风,旁边还有两个人跪坐在炉子前,眼睛盯着火上的烤肉,似乎在焦急地等着即将出炉的美味。
不光这两处,在山东金乡、四川长宁、河南洛阳、陕西绥德、甘肃嘉峪关等等,都出土过场景差不多的画像石,说句烧烤在汉代就成了全国美食,可一点都不过分吧?
至于汉代贵族们想要吃一顿烧烤,那就更讲究了,简直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还是在画像石上,曾经描绘过皇家吃烧烤的排场。画面上准备烧烤的有十多个人,有人负责宰杀牛羊,有人负责切割肉块,还有递送肉块、穿肉串、扇火烤串、装盘送餐这些活儿都有专人负责,这一套流程下来,分工明确有条不紊,简直都要实现流水化作业了。
这个时候,烧烤在食材上也有很大突破。在湖南马王堆汉墓中,发现过竹签穿着牛羊肉的烤串,从墓中出土的竹简来看,墓主人辛追夫人家的食谱上已经有了牛肉、猪肉、鹿肉等等烧烤美食。
而宁夏地区出土的汉墓里也发现了不少用竹签穿起的羊肉串,甚至旁边还放了三个饼,看来现在火出圈的“小饼夹烤串”在两千多年前就是标配了。
更有意思的是,烧烤不光征服了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甚至连神仙都好这一口。在山东嘉祥武梁祠有这样一副石刻像:西王母坐在中间,旁边有一个身材修长、长着翅膀的飞仙,手里高举着两支烤肉串,正毕恭毕敬地献给西王母。
要知道,西王母可是秦汉时期神话体系中地位很高的神仙,就连不食人间烟火的她都忍不住大快朵颐,可见烧烤真是抵挡不住的舌尖诱惑。
为了吃上更美味的烧烤,汉代人可是下了一番工夫的,发明了不少专门用来吃烧烤的工具。
首先就是必不可少的烤炉,汉代的烤炉一般是长方形,炉子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用于放炭火,底部还有一条条镂空,下层用于承接碳灰,这样的设计既干净卫生又便于清洁。
除了方形烤炉,还发现过几个圆形的烤炉,大小和一只碗差不多,同样分为上下两层,炉子上方有一个圆形的支架,支架的空隙比较细密,既能放肉串,也能放肉片、放面饼,还可以用来烧水。再加上圆形烤炉体积小,能随身携带,走到哪里都能用,简直称得上是一件多功能便携烧烤炉了。
贵族们使用的烤炉则更加精致,广州西汉南越王墓里出土过三件青铜烤炉和配套的铁链、铁钎等烧烤工具,烤炉的四壁上都安装有兽首衔环的铜扶手,方便用链子提起来自由搬运,还能防止烫到手。炉子底部稍微凹陷,用来放置炭火,四个角微微上翘,防止烧烤的时候烤串滑落。
更加巧妙的是,炉子的两边各有一对方形扣,考古工作人员们猜测,这很有可能是肉串烤好之后直接插在炉子旁边,省空间不说,还能让烧烤保温。
这还不止,烤炉底部的四个脚都装有轮子,烤炉能随意移动。在做烧烤的时候,可以先在室外生好炭,等烟气散开再推到屋内。这样一来,王公贵族们既能吃上刚出炉的美味,又能避免烟熏之苦。
吃出学问 风靡全国
除了研究烤炉,就连串肉的签子古人都进行了改造升级,诞生了“两歧簇”和“三歧簇”,顾名思义,就是一根签子上分出两个或三个分支,一次烤两三串,据说这种签子可以精确地掌握火候,一边烤全熟,另一边烤七分熟,想怎么吃,全凭私人订制。
到了魏晋乃至隋唐时期,“如何把烧烤做得更好吃”简直成了一门吃货必备的研究课题。您肯定知道贾思勰所写的《齐民要术》,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农学著作,不过您知道吗,在这里面还记载了21种烤肉食谱呢!
从如何选择食材,到不同的肉要用什么样的佐料和火候,甚至用铁签还是用竹签,都叙述得十分详细。能搜罗来这么多食谱,也不知道贾思勰自己写书的时候馋不馋。
要说烤肉的快速发展,还是在南北民族融合的隋唐时期。
在当时人们的笔记中也有许多关于烧烤的记载,像什么牛羊肉、猪肉、鸡鸭鱼肉,甚至蛤蜊、大虾,乃至驼峰,不管是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都能穿成肉串送上烤盘。
不光如此,烧烤甚至都成了一门学问,当时用来烧烤的燃料有石炭、木柴、竹子、干草这几种,甚至还有人专门研究不同的燃料烤出来的肉味道有什么不同。
比起唐朝吃烧烤的豪气,宋代的烧烤更显得精细且讲究。
根据史料记载,在宋代的宫廷中,烤羊肉有烟熏、火烤、炭煨、石烹四大烧烤技巧,要是再加上各种食材搭配,能组合出二十多种吃法。
其中最受欢迎的就要数“炭煨”了,它的方法是:先在地上挖一个坑,中间支上一口铁锅,再把涂满调味料腌制好的羊放在其中,锅盖四周还要用泥土密封,不一会儿,一只香喷喷的烤全羊就出锅了。这种烤羊肉的美味,甚至让皇帝都要半夜犯馋。
有的朋友可能听说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在宋代的皇帝中,最喜欢吃羊肉的要数宋仁宗。有一天早上起床之后,宋仁宗对伺候他的近臣说,昨天晚上睡不着,特别想吃烤羊肉。大臣问他,陛下您想吃,怎么不下令让厨房做呢?仁宗回答说,我怕昨天夜里吃了烤羊肉,厨房就要做好皇帝天天夜里都要吃烤羊肉的准备,长此以往不知道要浪费多少食材和人力,怎么能为了口舌之欲这样劳民伤财呢?
仁宗皇帝的确体恤下属和百姓,但也看得出来,就连在皇帝眼中,烤羊肉都是数一数二的美味。
做法复杂的烤羊肉当然只会出现在宫廷宴饮中,但没关系,老百姓们想吃烧烤也自有妙招。
在《东京梦华录》里就曾记载过宋朝夜市中颇受欢迎的一种小吃——旋炙猪皮肉,就是将挂着一点肉的猪皮放在炭火上烤制,吃的时候能同时品尝到细嫩多汁的肉和富有嚼劲的猪皮两种美味。
说了这么多,相信您听完也会感叹一句,要说会吃,古人可一点都不比现代差。宋朝以后,烧烤更加普及,形式也和今天越来越像,逐渐演变成了遍布全国街头巷尾独特的烟火气。
编辑:亚特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1039听天下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